常州大林寺达胜法师讲述【 修“忍”】

2017-06-05 13:24浏览数:798 

    佛教认为,忍是一种度化众生的法门,对于修行者来说,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。《罗云忍辱经》:“忍之为民,愈于日月。龙象之力,可谓盛猛,比之于忍,万不如一。七宝之耀,凡俗所贵,然其招忧,以致灾患,忍之为宝,终始获安。布施十方,虽有大福,福不如忍。”

    纵观世态,大凡能忍之人,面对各异境迁,能随境而忍,终能成就一番大业。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:

    忍苦。人在世间,要想有所成就,就必须要忍受一番艰苦的磨砺。唐朝玄奘大师,为了解决佛经中的疑难问题以及获取更多的佛经,便不远万里,忍受重重困苦,冒着死亡的危险,前往西方《天竺》取经。当临生命垂危之时,还咬紧牙关地发愿:“宁向西天一步死,不向东方一步生。”最终,他历经九死一生到达了天竺王舍城。又经十数年后,他学有所成,从印度圆满地取经回国。大师取经往返历时17年,行程5万里,可谓艰苦卓绝,震撼古今。如果没有“忍”的精神与毅力,又如何成为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。

    忍辱。《四十二章经》曰:“何者多力,忍辱最健。忍者无怨,必为人尊。”浮山法远禅师初参归省禅师,被骂又被泼水、撒香灰,其他道友纷纷离去,唯其坚持,留下来做了典座,负责寺院厨房事务。一次归省禅师外出,众道友纷纷要求改善清苦生活。法远禅师出于慈悲心,就煮了一锅六和粥。此事为归省禅师知道后,不但没收了法远禅师的衣钵,还将其 赶出山门。法远禅师却忍住师父的责罚,不舍离去,借住在山下另一寺院的廊房里,劳务之余仍不忘修道。后又被归省禅师得知,非但不加褒奖,反而又向法远禅师索要房钱。法远禅师只得入城行乞,还了房钱。尽管如此,法远禅师依然对归省禅师恭恭敬敬,从无怨言。通过这些考验之后,归省禅师确定法远禅师的忍辱波罗蜜已修有所成,于是鸣钟告诉大众说:“叶县有古佛,汝等宜知之。如远公真古佛也。”大众惊诧不已。这个被师父呵责、怒骂却默默忍受,从不抱怨的人竟然是位大修行人!以后法远禅师住持浮山,重兴天台宗,成为一代宗师大德。

    忍喜。忍,不光是忍逆境中的辱,还要忍顺境中的“喜”。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。他17岁时,书法已大有长进,名气在外,这时他端起了架子,对瞧不上的人,不肯下笔了。一天,王羲之经过一家饺子铺,看见一副对联:“经此过不去,知味且常来。”字缺乏骨力,结构松散。此时,肚子饿了,于是走进了饺子铺。饺子味道十分鲜美。王羲之想见一见店主人,在店小二指点下,他绕过屏风看见一个老婆婆端坐在案板前,一个人擀面皮、包饺子,动作异常熟练。饺子包好后,随手将饺子向屏风那边抛去,饺子便一个接一个越过屏风,稳稳地落在锅里,且每两5只,分毫不差。这样高超的技艺,使王羲之很惊叹,问道:“老人家,象您这样的功夫,多长时间才能练成?”老婆婆回答:“熟练需要40年,深练需要一生。”一听这话,王羲之不由地惭愧起来。他又问老婆婆:“贵店的饺子名不虚传,但门口的对联叫人不敢恭维。”老婆婆一听生气地说:“有个王羲之的人字写得好,听说架子太大,哪里瞧得起我这个小铺呢?”王羲之听后面红耳赤,低着头离开了饺子铺。第二天,王羲之亲自把写好的一副对联送到饺子店老婆婆手中,老婆婆这才知道原来他就是王羲之。王羲之诚恳地说:“是您让我懂得了学无止境的道理,您就是我的‘饺子师傅’。”从此以后,王羲之谦虚谨慎,刻苦学习,最终成为一代“书圣”。

    忍矜。喜不能忍,便生骄,骄则必败。西汉时代的淮阴侯韩信,辅助汉高祖刘邦打下了江山,可谓一大功臣。史记学家司马迁曾评论他说:“汉朝的天下,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,项羽是被韩信消灭的。”但是功高震主。韩信忍不住骄矜,不肯谦退自处,所以遭到了刘邦的忌惮。一次,汉高祖刘邦与韩信闲谈将领们才能的高下,刘邦问韩信:“如我能将几何?”韩信说:“陛下不过将十万。”刘邦问:“于君何如?”韩信说:“臣多多盖善耳。”由于韩信的持功自傲加深了刘邦对他的不满,最终被刘邦之妻吕后斩杀于长乐宫。这真是应了古语“盖世的功劳,当不得一个矜字。”

    人于世间,无论是说话做事,还是处理人际关系,忍是必不可少的。民间有句俗话:“富者能忍保家,贫者能忍勉辱,父子能忍慈孝,兄弟能忍义驾,朋友能忍情长,夫妇能忍和睦。”修行者唯有经历了风霜雪雨,人情冷暖,世态炎凉,才能养成坚忍不拔的性格,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,才能达到宠辱不惊、安之若素的高境界。《大集经》中佛言:“忍为世间最。”“忍”能磨砺意志,战胜修行道上的一切艰难险阻。故“忍”是修行之宝。修“忍”是成佛之道。

寺院头条
视频专区
寺院掠影
大林禅寺.jpg
大林禅寺一角.jpg
大林禅寺院门.jpg
大雄宝殿.jpg
鼓楼.jpg
江苏武进佛学院.jpg
江苏武进佛学院院内.jpg
年宝鼎.jpg
世界和平大林禅寺.jpg
武进佛学院一角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