寺院简介

  一九九五年二下昆明的法師,順道朝拜了昆明諸大佛寺,萌生了建造羅漢殿的意願,經過一段時間的構思,毅然決定在一九九七年仲夏動工興建規模恢宏、獨具佛教文化特色的五百尊羅漢殿,殿內分設九座假山,五百尊形態各異的彩色羅漢分列在山腳、山坡、山巔,可為國內罕見之勝跡。此項工程浩大,製作精美,於一九九九年開光。靜海法師在進駐大林寺以來的八年時間裏,前後拆建、翻建、重建、新建大林禪寺殿、堂、樓、閣、亭、舍、路、池等主輔建築,佔地8858平方米,建築面積達7880平方米。

  提及建寺期間所遇之艱難,法師笑曰:「玄奘高僧西天取經,尚遇到九九八十一難,何況我等凡僧了。」為了工程建造的質量,出於萬般無奈,和尚也拿起了法律武器,與被告工程隊法人對薄公堂,官司打到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,幾經波折,終獲勝訴,令其賠償翻工。這也成為常武地區建國以來佛教界的一件新鮮事。

大林寺名稱由來

  相傳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隨帝征戰軍中,共患難。同貧賤,勤於內冶,賢德仁厚。洪武十五年八月(公元1382年)寢疾而崩,享年五十一歲。帝慟哭,遂不復立后,帝邀全國各寺高僧雲集皇宮為馬氏做超度水陸法會。事畢,有少林寺和尚慧輪雲游各地寺院。一日,慧輪途徑武進境內芳茂山,腹飢難挨,見山上隱約有寺廟之廓,即循小徑而上。近前觀之,但見斷垣殘壁,無有一僧一物耳。後聞知此處曾為道觀、寺院,後荒廢,即發下誓言;十年必造一寺。

  慧輪歷經千辛萬苦,四處奔波,得於善男信女之力助,十年間終將古寺修葺一新。隨赴京叩請洪武良帝賜名。太祖念慧輪之誠之功,欣然允之。當他得知慧輪為少林寺長房憎時,說道:你既為長房,出家少林寺。安家就在大林寺吧!即敕賜「大林禪寺」匾額一塊。故大林寺名沿用至今。

濟世活佛今猶在

  步入大林禪寺大雄寶殿,眼前一片金碧輝煌,眾佛像栩栩如生,莊嚴神聖之氛圍不期而至,頓令人感悟良多,凈化幾分。然而,細心的人們一定會發現,在大殿內兩側的羅漢為二十尊,比一般寺院的十八羅漢多了兩尊,此為何因,其中自有一段佳話。話說大林撣寺千年風雨,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,巳荒蕪一片,後由靜海大法師立志修繕,方漸復香火。一日,靜海法師為塑建佛像等事務操勞多時。是夜入睡,仍惦念塑像之事,恍惚步出山門,但見兩位古裝束之淑女,手持掃把在打掃落葉,塵垢,隨上前詢問,兩女禮而不答。法師便問,是否有所難事,兩女再道原委,她倆說,在泛泛百姓之間,濟公活佛最為人們敬愛,他為民行善解難不辭辛勞,但是卻很少見寺院供奉活佛,甚是憾事,聞知法師擬重塑大林寺佛像,受萬民之托,請塑濟公活佛在列。兩女訴說,誠切之情溢於言表。靜海法師感動,即應之,兩女拜謝而別,一縷青雲不見蹤影。法師惊詫,卻南柯一夢也。

  次日,法師召集塑建工匠囑添濟公活佛金像一尊,為使兩列對稱,又添瘋僧金像一尊。因而,人們到了大林禪寺,見到的就是二十尊羅漢佛像了。

千年銀杏發新枝

  進入山門,兩棵挺拔而較年輕的雄性古銀杏樹映入眼簾,西側圍牆北端掩映著一棵老態臃腫、蒼幹枝,兩枝連理主幹已枯萎了的古銀杏樹。據志載系北宋朝開寶七年(公元974年)所栽植。老年人講二十世紀中葉,還是一棵枝繁葉茂、蒼勁似的千年古銀杏,進入八十年代隨著農村經濟的振興,這棵飽經蒼桑的公孫樹,年好年差,好時能發出幾枝嫩芽,差時一芽不發。一九八九年夏,靜海法師率眾重建大林寺,這棵千年公孫古樹,靜靜地佇立牆角一隅,一芽不發,一葉不長,直到一九九○年早春,八十多歲的常悟法師手持竹杖,信步庭院,徑直來到古銀杏樹旁,兀立久久,感慨萬千,突然眼睛一亮,偶見枯枝叢中萌出芽苞,隨即雙手合十,口念阿彌陀佛,踉蹌步入方丈室,告知住持靜海法師。靜海觀曰:善哉善哉,生生死死,繁衍不息。是年夏,銀杏古樹,樹巔數枝稀葉,樹干中下部枝繁葉茂,秋後,喜結碩果。翌年四月初八日隆重舉行佛像開光暨方丈升座大典,白果作為恭奉佛祖之聖果。

  從此,千年古銀杏發芽生枝,開花結果的佳話播揚四方。銀杏也叫白果樹,又稱公孫樹。核果像杏,核白色,落葉大喬木;生長緩慢。植物學界稱為活化石。銀杏樹有雄性、雌性之分,每逢授粉季節,微風攜帶花粉,傳遞著愛的信息。夏日剛來,銀杏樹就稍稍結果了,果子如一粒粒酸葡萄,和葉色一樣,一到秋天,樹葉發黃,果子也跟著變黃,顯露出一縷成熟的美。果仁能食用,多吃易中毒,為我國特產。銀杏樹一生無病,生命旺盛,引起了中外科學界的注意,紛紛向它探求保健良方和長壽秘訣,其果仁早以入藥,近年來科學界又從它葉子中提取飲品和片劑,治療心腦血管疾病。正是銀杏一葉,全球張目啊!

白鷺群集萬佛樓

  橫山地理古貌,東有十萬八千畝芙蓉湖,北接浩淼長江,南連運河太湖,碧波萬傾之中兀立著一座青山,若干年前登紫霞高峰,北眺長江,茫茫一帶秋水,南望太湖,氤氳天水一色。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鄉鎮工業的興起,農村經濟的振興,雲氣混濁,高樓櫛比,雲遍目障,唯余莽莽,難見秋水真顏!

  據《風土記》載:「橫山又曾稱『大橫』,有大橫峴以承眾流,今運河也。東南有芙蓉湖、山橫其間。故曰大橫。」可見古代的橫山橋鎮域,寄山兀立,蒼翠可攬,崗阜綿延,沃野無際,湖泊沼澤密布,溝塘河濱縱橫,村落映帶,碧波蕩漾,柳愉聯蔭,雞鳴相聞。青山、綠水、沃田、村落、茂林構成了大自然的旖旎風光。

  鷺,涉禽類鳥,體形瘦削。嘴直而尖,頸和腳均長,尾短。飛行時頸收縮於兩肩間,腳向後直伸,其中有白鷺、蒼鷺較為常見。鷺鷥就是白鷺,全身羽毛雪白,春夏多活動在湖沼岸邊或水田中,好群居,主食魚蛙等。山青水秀、魚蝦豐茂的橫山,自然成為涉禽鳥類的繁衍棲息生存的優越之地。但是隨著人類自身繁衍的失控,自然界的生態環境也隨之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劫難,橫山地區的諸多物種呈現著瀕臨絕種的邊緣。不知在什麼年代,橫山白鷺也隨之惜別了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故里,喬遷他地。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,偶見小批白鷺棲息於橫山的清明山西山尖綠色叢林之中,時下,每年春夏之際,數以成萬計的白鷺群,早出覓食,晚歸故里,棲息繁衍。春夏之際白鷺群的聚居地,從清明山的西山尖逐漸向北棲息,延遷至大林寺北坡叢林之中,傍晚夕陽西下,白鷺群分批飛回,棲息在松樹林中,鳴聲不絕,時飛時落,嬉戲扑斗,使沉靜的山林倍增無限生機。從遠處觀望,猶似百畝棉田裏綻裂著朵朵雪白棉花,鑲嵌在翠綠叢中,煞是迷人。早晨當東方映出萬道彩霞之際,白鷺群中一鷺鳴叫,在松樹頂上,拍騰著潔白的雙翅,旋即幾十只白鷺展翅起飛,就這樣一批批白鷺飛離叢林,翱翔盤旋在山北低空,少至七八只,多至幾十只,飛經王洛墳越山而去,或經呂家凹向東南方向飛去。每天晨飛的白鷺群從不四處亂飛,也未依近就近,徑直從大林寺東側山凹越山飛離。

  一日晨,群鷺飛舞在萬佛樓上空及四迥,眾多沙彌、善男信女見之,甚為壯觀。僧稱「萬鷺朝拜萬佛」。絕跡了不知多少年的白鷺重現,實為當地政府多年與藍天碧水同行,加大了環境保護力度,治理污水廢氣,西山尖開挖了一部份人工湖泊,廣植花草樹木,償還了大自然的一部份青山碧水之故也。

上一页 1 2 下一页
视频专区
寺院头条